第63章:富春山居(1 / 1)

立夏的蝉鸣裹着樟木的清香,漫进澜庭书院的书画展厅时,沐荷正将那幅《千里江山图》的仿作轻轻卷收。卷轴的锦缎边缘还沾着点孩子们补画时的金粉,在日光里泛着细碎的光。临风背着画板从富春江畔回来,帆布包上沾着江雾的潮气,包里露出半卷泛黄的画稿,上面的富春山居景致,竟与《千里江山图》的远山轮廓有七分重合,画题“富春山居”四个字是用赭石写的,笔锋里藏着璞玉在红树康桥题字的遒劲,又带着碧玉批注时的温润。

“在黄公望隐居地的老樟树下捡的。”他展开画稿时,樟木的香气忽然浓了几分,画中钓台的石阶上,有行极小的题字“以画为舟”,与百德康桥残碑上的“桥是让诗过河的船”形成奇妙的呼应,“守山人说这是民国时澜庭诗社的画师临摹的,原是成对的‘富春双璧’,另一卷在战乱时遗失,只留下这卷‘山居卷’,画轴里藏着用樟木浆糊封的诗稿,说‘让富春的山水也记着诗’。”

沐荷的指尖抚过画中富春江的水纹,忽然触到绢本下凸起的纹路,凑近了看是片极小的樟树叶浮雕,叶脉与诗滢轩院角那株老樟的叶子完全相同。画稿的跋文处贴着张褪色的船票,上面印着“富春渡→诗韵澜庭”,检票的印章是朵荷,与井台的磨损痕分毫不差。她将画稿对着天光举起,水纹的褶皱里立刻浮出“风烟俱净,天山共色”的句子,墨迹在阳光下泛着淡金,像从《与朱元思书》的书页里直接洇过来的。

“这画原是有记忆的。”沐荷望着画中流动的墨色,忽然想起老秀才讲的掌故,“当年画师带着画稿在富春山居了三年,每天对着江景改画,说‘山有阴晴,画也要有悲欢’。有次暴雨冲毁了钓台,他就在画里补了座新的,石阶上刻着‘重建于诗社三十七年’,现在去富春江,那座补画的钓台竟真的立在江岸边,像画里的景致活了过来。”

临风从画筒里翻出本《富春题跋》,其中一页夹着张照片,是1946年的富春江钓台,岸边的石碑上刻着“诗画同源”,字迹与画稿上的“以画为舟”如出一辙。“你看这照片的角落。”他指着石碑旁的竹篮,里面装着半卷画稿,露出的山水与“山居卷”的中段完全重合,“守山人说,当年画师的女儿常背着画稿在江边写生,竹篮里总装着樟木片,说‘要让画记得住家乡的香’。”

案头的青铜镜忽然映出江雾的影子,镜面的水汽与窗外飘落的樟树叶叠在一起,竟在墙上投出幅流动的影:穿青衫的书生坐在钓台石上,用紫斑竹笔蘸着江水写诗,字落在滩涂的湿泥上,立刻被江风吹成淡墨;穿蓝裙的女子提着竹篮走来,将画稿铺在鹅卵石上,樟木片压着的诗行与画中山水连成一片,钓线垂入江中的弧度,恰好是“富春”二字的笔画。

传文匣里的《诗脉新篇》忽然轻颤,夹着的片樟树叶滑落,落在画稿的“居”字上,叶脉的纹路恰好补全了笔画里的缺口。书页间还夹着张孩子们画的漫画:戴斗笠的老渔翁撑着竹筏,筏上载着《富春山居图》和现代画板,江水里漂着竹简与平板电脑,渔翁正用篙杆将它们往一处拨,说“都是记山水的物件,该在一块儿”。

江雾散去时,众妙学堂的孩子们扛着写生板来了。穿校服的男生对着画稿临摹,笔尖刚落下,画中钓台的石阶忽然显出层淡影,像有双看不见的手在补刻新的题字。“您看这墨色的深浅。”他指着自己画的江水,“守山人教我们用富春江水调墨,说‘这样画里的鱼才认得家’,我刚在水纹里藏了句‘鱼读诗’,您看像不像?”

沐荷忽然想起那支银簪,取出来别在画稿的留白处,簪头的珍珠折射出的光,在画中江面的涟漪里凝成点朱砂,落下时在绢本上晕开,像把两世的牵挂都融在了江水里。临风往画案上撒了把从富春江边捡的鹅卵石,石面的水痕与画中山峰的轮廓完全重合,其中一块的纹路里,竟藏着“山居”二字的篆体,像被江水冲刷了百年才显形。

孩子们见状都来了兴致,纷纷往自己的画里添“富春密码”: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用樟木片拓印树叶,贴在画中的山腰,说“让山也长叶子”;穿汉服的小男孩在钓台石上画了观星璧的星轨,“这样夜晚的山也有光”;男生则在江面上画了艘浪漫马车,车轮的辙痕与水纹连成行字“画是不动的船,船是流动的画”,引得众人拍手。

三日后,“富春山居诗画雅集”在富春江畔的钓台举行。孩子们的作品与那卷“山居卷”一同挂在樟树林里,风过时画轴轻晃,樟木的香气混着墨香漫开来,像把民国的山水都揉进了初夏。老渔翁们打着渔鼓唱《富春谣》,歌词里混着《与朱元思书》的句子;画师们支起画案现场写生,有人用江水调墨,有人以樟叶为拓,钓台石上很快铺满了新的“富春图”,其中一幅的江面上,漂着百德康桥的桥影,与画稿里的钓台连成线。

清禾带着舞蹈学院的学生来了,她们穿的舞衣上印着富春山水的渐变纹,左边是“山居卷”的墨色,右边是孩子们画的彩色,腰间系着樟木片串成的腰链,晃动时发出细碎的响,像江水流过鹅卵石。当《富春赋》的旋律响起,舞者们的影子落在江面上,与画稿的水纹缠成网,网住了从诗滢轩飘来的竹简书,竹简上的“两世诗心一脉连”在波光里发亮,像给整条江系了条发光的丝带。

“您看这钓台的倒影。”临风指着江面,日光穿过舞者的水袖,在水中投出“富春双璧”的虚影,遗失的那卷“江行卷”竟在倒影里显出全貌,画中的航船与浪漫马车的轮廓重合,“守山人说,这是山水在记挂另一卷画,就像当年画师在跋文里写的‘画分两卷,心归一处’。”他从画轴里抽出那卷樟木浆糊封的诗稿,纸页的虫蛀孔里卡着根银线,与沐荷发间的银簪完全相同,线头上还缠着片干樟叶,像把两世的牵挂都系在了诗里。

文创工坊的年轻人支起展台,展示着“富春山居”系列文创:能散发樟木香的画轴书签,嵌着鹅卵石的钓台摆件,印着“以画为舟”的帆布包。有对年轻夫妇买下套“富春对杯”,一只杯上是民国画稿的墨色山水,一只杯上是孩子们画的彩色江景,合在一起恰好是完整的富春江,“这样每天喝茶时都能看见,老祖宗眼里的山水,和我们心里的故乡,原是一个模样”。

书画院的老陈带着光谱仪来了,对着画稿的水纹检测,屏幕上的光谱图里,竟能看见《与朱元思书》的字迹,与数据库里清代抄本的笔迹重合度达百分之九十五。“这是‘文脉的水印’。”老陈调整着焦距,“画师用樟木汁调的墨,里面含着特殊的纤维,才能把文字封在画里,就像他说的‘让富春的山水,永远记着读书声’。”

暮色漫进樟树林时,众人围着篝火煮茶,用富春江水冲泡的新茶,混着樟木的香气漫开来。沐荷将那卷诗稿轻轻放在画稿旁,樟木浆糊遇热软化,露出里面的核心——半张《富春双璧》的合卷图,画中富春江的尽头,竟是诗韵澜庭的回廊,廊下的东方水泥砖上,刻着“富春归处是诗乡”。临风用紫斑竹做了块小木牌,上面刻着“画载乡愁”,挂在钓台的樟树上时,木牌的影子与画稿的江纹连成句“山水不隔两世心”,像把两世的思念都刻进了晚风里。

离开展会前,穿校服的男生忽然指着天边的晚霞,云朵的形状像两卷展开的画,左边是“山居卷”的墨色,右边是“江行卷”的青绿,中间飘着行字:“所谓故乡,是画里的山水认得你,诗里的牵挂等着我”。他往自己的画里补了个细节:现代的高铁正驶过富春江大桥,车窗里伸出只手,捧着本《诗脉新篇》,书页的光与画稿的墨色在江面上相遇,激起片细碎的金。

回到诗滢轩时,院角的樟树叶又落了片,飘进窗棂落在《富春题跋》上。沐荷将树叶夹进书里,忽然发现它的形状与画稿中钓台的轮廓完全重合。临风从包里掏出块新雕的樟木牌,上面刻着“富春山居,诗心永驻”,木纹里还沾着点富春江的水汽,像把整条江的温柔都收了进去。

案头的青铜镜映着窗外的月光,镜背的凤纹与樟木牌的刻痕在光里交缠,像璞玉与碧玉在轻轻颔首。沐荷知道,富春山居的故事才刚刚开始——那些画中的诗、樟木的香、江里的影,都不是静止的乡愁,是文字的山水在生长,是诗的故乡在延展,是百年前的“以画为舟”,终成此刻的“以诗为岸”。

晨光漫进画室时,第一缕阳光落在樟木牌上,折射出的光斑在宣纸上拼出幅新的富春图:远处是民国画稿的墨色山峦,近处是孩子们画的现代码头,江面上既有竹筏也有汽船,天空中观星璧的星轨与无人机的航迹交相辉映,像把两世的乡愁都织成了锦绣。沐荷望着那光,忽然听见樟木牌里的纹路在轻轻呼吸,很轻,却比江涛更有力量,像无数个牵挂的心跳,在往更暖的故乡去——不是要复刻过去的山水,是要让老画认得新码头,让樟香记得住新故事,像这幅《富春山居》,既带着民国的墨色,也藏着今日的烟火,永远在时光里,流淌着更鲜活、更绵长的乡愁。

最新小说: 冷宫杀神,步步为营 星恋雅望—还好没错过你 卫霜 恶雌被退婚?毛茸茸兽夫都争我宠 和竹马分手后,被太子爷蓄意诱吻 神明三岁半,御棺砸鬼惊动地府 失效温柔 神豪:大小姐搬空家产随军养崽 孤鹤寄春山 荼蘼花开,花事荼蘼